需要明确的是,我国自2021年1月1日起已废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》,取而代之的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婚姻家庭编。因此,2024年并不存在“新的婚姻法”,关于结婚年龄的规定均以《民法典》为核心依据——这是解答“2024年结婚年龄”问题的基础认知,避免因法律名称混淆导致的信息误差。
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四十七条明确规定:结婚年龄,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,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。这一标准自《民法典》实施以来未作任何调整,2024年仍严格执行此规定。
法定结婚年龄并非“拍脑袋”设定,而是结合生理、心理与社会现实的综合判断:
● 生理维度:医学研究表明,男性22周岁、女性20周岁左右,生殖系统发育完全成熟,生育时母婴健康风险(如早产、妊娠并发症)显著降低;
● 心理维度:此年龄段个体通常完成基础教育或职业入门,自我认知清晰、情绪管理能力稳定,能理性应对婚姻中的矛盾(如婆媳关系、消费观念差异);
● 社会维度:婚姻需要经济基础与责任承担——22/20岁的年龄门槛,确保双方有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(如就业、储蓄),避免因“冲动结婚”导致家庭陷入经济困境。
绝对不能。婚姻登记机关会通过身份证、户口簿严格核查年龄信息,未达法定标准的申请会直接驳回。即使通过隐瞒年龄(如修改户口簿)“骗领”结婚证,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五十一条,此类婚姻属于“无效婚姻”,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(即视为从未结婚)。
现实中部分情侣会选择“先办婚礼、后领证”,但这种“事实婚姻”在法律上仅视为“同居关系”,不受婚姻家庭编保护:
● 财产纠纷:同居期间的财产不适用“夫妻共同财产”规则,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,共同购置的财产需按出资比例分割(如未保留出资证据,可能面临“净身出户”风险);
● 子女抚养: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,但抚养权归属需优先考虑“子女利益最大化”(如经济条件、陪伴时间),未直接抚养方需支付抚养费;
● 权益缺失:若一方出轨或家暴,另一方无法依据《民法典》主张“离婚损害赔偿”或“家务劳动补偿”,权益无法得到法律保障。
为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习俗,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五十条允许“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规定”。例如:
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:男性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0周岁,女性不得早于18周岁;
● 内蒙古自治区:对蒙古族公民,男性可放宽至20周岁,女性18周岁;
需注意:变通规定仅适用于当地少数民族公民,且需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生效,汉族公民仍需遵守全国统一标准。
法定结婚年龄不是“限制自由”,而是“保护幸福”。早婚(如18岁结婚)往往伴随以下风险:
● 经济压力:无稳定收入导致“啃老”,加剧家庭矛盾;
● 婚姻稳定性:心理不成熟易因小事争吵,离婚率比25岁以上结婚的夫妻高30%;
● 子女教育:自身未完成成长,难以承担“父母”的教育责任。
与其追求“早结婚”的仪式感,不如先提升自己——当你有能力经营婚姻、照顾家人时,再走进婚姻,才是对自己与爱人最负责的选择。